越疆、遨博、节卡冲击IPO,协作机器人打响价格战

图片来源:节卡官网

在全球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之下,机器人领域似乎又有了升温的迹象,除了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优必选以外,协作机器人赛道也迎来第一波“上市潮”。

据36氪报道,出货量排名前三的遨博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在科创板上市,目前已确定上市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此前,遨博的同行节卡和越疆均已启动IPO进程:2022年12月节卡同国泰君安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2023年1月越疆同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

节卡、越疆和遨博被称为“协作机器人三杰”,无论是在发展、融资或上市的节奏上,三者都比较相近。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协作机器人领域融资金额过亿元的投融资事件数达21起,其中,节卡、越疆、遨博、艾利特、珞石等企业更是在1年内完成两轮甚至三轮融资。

当前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如何?“三杰”为何争相想要上市?国内厂商们还有哪些难关待闯?

1、CR8市场份额超80%

1996年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协作机器人概念。

1996年这一年,协作机器人概念才第一次被J.Edward Colgate和Michael Peshkin教授提出。在随后的12年时间里,协作机器人更多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

一直到2008年,丹麦优傲机器人(Universal Robots)推出首款协作机器人UR5,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协作机器人。

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更加安全、灵活和柔性,不仅能满足企业柔性化的生产需求,还解决了传统工业机器人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期长、灵活度有限等问题。

就拿3C电子行业来说,在前期生产装配环节中,因3C电子产品品种多、组装步骤繁琐,生产环境普遍是非结构化的,传统工业机器人灵活性不足且二次部署成本过高,无法满足快速换产的需求。

而协作机器人具有编程简单、快速部署等优势,可根据需求轻松切换产线,提高生产效率。

2010年,全球协作机器人产业开始进入发展轨道,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以及众多创业型企业纷纷涌入。

而我国协作机器人产业直到2015年才正式起步,节卡(2014年7月成立)、遨博(2015年1月成立)、越疆(2015年7月成立)也相继入局。随着新进企业的涌入,下游需求的持续释放,国内协作机器人行业热度持续上升,诸多资本也开始关注这个赛道。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2015-2021年,国内协作机器人行业共发生58起融资事件,其中,2021年,行业内共有13起融资事件(节卡、遨博各2起,越疆1起,轮次均在B轮之后),融资总额达50.28亿元,创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已入局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资方包括红杉资本、高瓴创投、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顺为资本、中金资本、联想创投等,这些知名机构的大手笔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业内的信心,毕竟这个赛道的投资回报周期还相对较长,资本的助力必不可少。

从全球首款协作机器人推出的2008年至今,协作机器人行业虽说已发展了十余年,但在亿欧分析师刘旻昊看来,目前国内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还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刘旻昊向「子弹财经」表示,协作机器人在3C电子、汽车及金属制造等工业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广。但协作机器人厂商们对于服务、医疗等很多其他行业的场景拓展依旧处于起步期。

“所以,如果从未来场景全打通的视角来看,协作机器人行业现在只能算中早期发展阶段。”刘旻昊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偏中早期,但其市场集中度却并不低。

通过计算行业集中度指标可以发现,2019年到2020年,国内协作机器人行业CR4(即前四名)和CR8(即前八名)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上升。2020年到2021年,CR4市场份额略有下滑,由65%降至63%,CR8市场份额则从83%小幅上涨至84%。

“也就说,目前仅8家企业就占据着整个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的80%以上的份额,行业正在走向集中化。”刘旻昊说。

2、国内厂商冲刺IPO的背后

而就在上述市场格局下,国内的一些协作机器人企业纷纷启动了上市进程。

去年12月,节卡机器人同国泰君安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今年1月,越疆科技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另据36氪报道,遨博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在科创板上市,目前已确定上市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那么,节卡、越疆、遨博等协作机器人企业纷纷启动IPO进程的原因是什么?「子弹财经」认为,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它可能跟厂商们急需补充现金流有关。

长期关注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张兵向「子弹财经」表示,协作机器人前期的研发成本投入较高,尤其是非标场景,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企业的一个相对成熟的协作机器人算法工程师年薪至少需要50万元/年。”他说。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节卡遇到了资金紧张的情况,当时其协作机器人产品需要大量的研发费用。

另据德邦证券数据显示,在市占率上,2020年除了外资品牌优傲以外,遨博、节卡分列国产品牌的第一和第二,共占据43%的市场。

(图 / 德邦证券(国内协作机器人2020年市场格局))

据36氪此前的报道称,遨博智能2021年营收达3.5亿元,其中在工业场景的整体出货量达到8000台,主要分布在汽车电子。而作为行业龙头的外资品牌优傲机器人,发展至今全球总装机量为5万余台,2021年总营收为3.11亿美元。

由此可见,国产品牌市占率第一的遨博,无论在营收还是装机量上,当前与外资品牌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冲击IPO无疑可以为企业研发、品牌提升、扩大市场等方面带来益处。

此外,据张兵透露,目前各协作机器人企业仍处于冲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时期。为了争抢市占率,协作机器人厂商们采取了价格战的方式,即以低价的手段展开竞争。

今年2月,大族机器人CEO王光能曾对外表示,协作机器人发展火热的背后,也暗藏了隐忧,同质化、价格战成为许多机器人厂家挥之不去的困扰。“本质上来说,这是因为企业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缺少技术护城河。”

于多数协作机器人厂商而言,价格战的弊要大于利,它极有可能会拉低公司的毛利率,进而导致现金流承压。

在这种情况下,协作机器人厂商们进入二级市场融资是其补充运营资金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杰”今年想冲击IPO的第二个原因,可能跟企业的部分老股东需要退出有关。

企查查数据显示,无论是节卡还是越疆,抑或是遨博,其首笔融资均发生在8年前,从他们获得第一笔融资的2015年至今已超过7年。

而我们知道,一级市场的基金投资周期通常是5+2,即“5年投资,2年退出”。所以,节卡、越疆、遨博等协作机器人厂商纷纷启动上市进程,不排除是他们老股东寻求退出而引起的这种可能性。

从客观层面来说,企业上市有利于扩大经营、创新技术、提升品牌知名度等,而协作机器人三杰若能成功IPO,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都有利好的一面。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节卡、越疆、遨博等协作机器人厂商集体冲刺IPO的背后,仍有一些问题无法被忽视。

3、诸多难关待闯

相比起有60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工业机器人而言,协作机器人无疑是刚入场的“新兵”,目前的市场渗透率不高,这也导致其不易拓展新场景。

刘旻昊告诉「子弹财经」,一个新场景的拓展,更多需要政策、社会宏观、法律法规等共同推动。比如协作机器人要应用于食品饮料领域的制作场景,其卫生是否满足要求,被允许用到什么环节等,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似乎都是一片空白。

又比如协作机器人要应用在医疗领域的手术场景,给医生递刀,帮医生进行简单地消毒与缝合等,作为新的医疗器械,要到达什么样的级别,一级、二级还是三级,相关标准需要政府来推动。

“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社会宏观、法律法规等推动,厂商即使做出了协作机器人,最终也可能无法应用到新场景中。”刘旻昊说。

而且,协作机器人厂商即便完成了对新场景的拓展,但由于缺少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场景,导致难以支撑足够庞大的市场规模。

以工业领域为例,协作机器人由于追求安全、协作导致负载、速度、精度均有所降低,而这恰恰是机器人所擅长的领域,人们使用机器人的期望也在于此,这样的协作机器人就只能应用于一些对负载、速度和精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制造业流水线上,作为当前传统工业机器人的补充,很难单独做大。

再比如服务领域,近年来也有企业推出用于炒菜、送餐、制奶茶、冲咖啡等场景的协作机器人,但一是能替代人工的应用场景有限,二是协作机器人的成本过高,使用并不划算,导致难以大规模推广。

也因此,协作机器人企业只能在各种不同的细分市场间疲于奔命,为不同的场景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

而这样会导致两大发展难点:其一,应用场景少,协作机器人成本居高难下;其二,细分市场散乱,在多是长尾客户的情况下,推广成本较高且见效缓慢。

与很多新兴行业一样,随着愈来愈多的玩家入局,产品同质化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整个协作机器人行业。

据「子弹财经」了解,绝大多数公司所“研发”的协作机器人仍然是以优傲所研发的产品为主要模仿对象。

(图 / 优傲官网)

具体来看,一是技术同质化。协作机器人的技术壁垒对比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并不高,各家在技术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机器人算法、力控等技术还是比较欠缺的,亟待发展。”刘旻昊表示。

二是场景同质化。据刘旻昊介绍,协作机器人厂商们对于3C电子、汽车制造及金属材料等领域较为看重,但各家对于商业、医疗等领域场景的打通依然较难。

“大家匹配的场景和解决方案都差不多,对于一些创新场景大家都是束手无策的。”他说。

而协作机器人厂商们的产品之所以同质化,有可能跟试错成本高昂有关,导致很多企业创新实验的精神不够足。

更要紧的是,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市场秩序混乱,降低价格成为企业制胜的“唯一招式”,而“价格战”无疑更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长期发展。

另值得注意,如何降本成为横亘在协作机器人厂商面前的一道难关。

众所周知,协作机器人由于自身特性,需要把力控技术、安全性能做得很好,随之升高的就是硬件成本,但协作机器人对标的客户又主要是中小企业,他们对价格往往更加敏感,高昂的价格足以让其望而却步。

于是,协作机器人难以规模化落地应用,这又反过来导致成本难以降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协作机器人厂商需要对行业客户的真正需求做到深入思考和把握。毕竟,企业想要寻找适合于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需从其安全、灵活、易用、协作、可感知等特点入手,越对这些特点有需求的场景就越适合协作机器人。

诚然,协作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挑战并不少,但在刘旻昊看来,行业留给新入局者的机会依旧很大。

因为商业、医疗等领域的场景应用还都是空白,每个细分领域都能成为行业增长引擎。“甚至,协作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渗透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不过,刘旻昊同时也指出,后来者进入协作机器人行业也充满风险。新入局者不仅要直面来自既有协作机器人企业的竞争,还要应对来自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的挑战。“这就非常考验新进玩家的资源能力了。”

4、结语

近年来,新进玩家的不断涌入,下游需求的持续释放,使得国内协作机器人行业热度持续上升,并吸引到红杉、高瓴、经纬等众多明星资本大举投资。

如今,随着节卡、越疆和遨博等企业相继冲击IPO,未来或将迎来一批上市公司。

但新场景拓展不易,同质化日益加剧以及成本难以降低等问题,意味着协作机器人厂商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冲刺IPO仅仅是一个开头。

2022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与应用趋势分析

协作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及零部件、3C电子、半导体、新能源、家电、厨卫洁具、日化、食品饮料、医药、金属加工等行业,完成诸如设备维护、抓取和放置、上下料、工序间转运、螺丝锁付、装配、涂胶、喷涂、铆接、粘接、包装、码垛、抛光打磨、焊接、质量检测等工作。而且,随着新兴厂商企业不断涌入,下游需求持续释放,协作机器人的应用行业与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

本文将简要回顾协作机器人发展历程,并对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现状、应用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有详细列表,切勿错过!)

01
协作机器人的诞生及发展

1.协作机器人的主要特点

顾名思义,协作机器人是指被设计成可以在协作区域(机器人和人类可以同时工作的区域)内与人直接进行交互的机器人。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具有安全、易用、灵活部署等显著特点。

◉ 在安全性方面,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需要安装在防护围栏或者其它屏障之内,以避免对人员造成伤害,但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效果。而协作机器人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降低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对人带来伤害的风险,将人的认知能力与机器人的效率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人机协作的安全性,协作机器人一般采用轻量化设计,例如轻巧的体型、应用内骨骼设计方式等限制运行速度和电机功率;应用力矩传感器、安全皮肤、碰撞检测等技术和方式,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动作行为,可以在特定区域内安全地与人进行直接的交互和接触。

◉ 在易用性方面,协作机器人通过拖拽示教、可视化编程等方式,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专业要求。即使无编程经验的操作人员也能非常容易地对协作机器人进行编程与调试。而早期的工业机器人,通常都需要专业人员使用专业的机器人仿真与编程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定位调试与校准,编程门槛较高,编程周期也较长。

◉ 在灵活性方面,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多为固定式安装,执行的任务和作业范围相对受限。而协作机器人轻便小巧,安装快捷,不仅能在狭小的空间中工作,而且轻量化、模块化,高集成度的设计也使其易拆卸、易转运,能够重新部署在多个应用中,且耗时较短、无需改动布局。而且,协作机器人可与移动机器人组合,形成移动协作机器人,实现更大的作业范围,满足更多复杂应用场景的需求。

然而,由于产品定位的原因,协作机器人也有明显的缺点。比如,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运行速度较慢、重复精度较低,负载也较小。在运行速度方面,由于协作机器人须确保安全性,其电机需要兼顾安全保护的功能,因此协作机器人的运行速度较慢,通常只有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对于一些优先追求速度的应用场景,协作机器人可能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些任务。在精度方面,由于多轴灵活性的需求及自身的重量限制,协作机器人在运行结束后容易出现一定的抖动情况。虽然近年来各大协作机器人厂商都在不断提升精度,但是重复精度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在负载方面,当前市面上协作机器人负载主要在0.5kg-20kg,而传统工业机器人最大负载可达数百公斤甚至数吨。

2.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协作机器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的两位教授J.Edward Colgate和Michael Peshkin于1996年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1995年通用汽车基金会(General Motor Foundation)赞助的一个项目,试图找到一种方法使机器人变得足够安全,以便可以和工人协同工作。然而,世界第一台协作机器人却并不是在美国诞生,而是诞生于丹麦。

2008年,丹麦优傲机器人(Universal Robots)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实现商业应用的协作机器人UR5,这让任何人操作机器人手臂成为现实,也彰示了全球范围内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协作机器人。优傲也由此成为协作机器人的鼻祖,并引领着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在2012-2015年间,国外协作机器人品牌风起云涌,Rethink Robotics、库卡(Kuka)、ABB、发那科(Fanuc)、安川(Yaskawa)等厂商相继推出协作机器人产品。此时的国内市场仍还处于早期阶段。

自2015年起,我国本土协作机器人厂商开始涌现。新松、遨博、达明、节卡、越疆、艾利特、珞石、思灵等国产协作机器人品牌厂商开始崭露头角。而且,随着下游需求持续释放,新兴厂商的涌入,协作机器人赛道热度持续升温,众多资本也开始关注协作机器人赛道。

然而,协作机器人市场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例如曾经红极一时的Rethink公司,就于2018年宣布歇业,其大部分资产和全部专利被德国HAHN集团并购。

器人开辟自动化新维度

协作机器人开辟自动化新维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质水平的提升,消费终端的需求迭代不断加快。从电子产品到家用电器,甚至是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在不同程度地缩短,生产需求由大规模、标准化转向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这一趋势倒逼生产制造端进行改革,企业需具备快速换产换线、灵活部署的能力。实践表明,企业引入协作机器人进行柔性自动化改造,极大地助力其提升产线竞争力。

节卡机器人全系列产品底座直径在124mm-246mm之间,体积小巧;具备多重安全防护机制,安全性高,可与人类共处同一空间,协同作业;图形化编程、拖拽示教等功能,操作简单,大大降低了机器人使用门槛;安装便捷,即插即用,能够快速二次部署。基于以上优势,节卡机器人能够深度嵌入生产的各个环节,布局灵活,满足快速换产换线需求,降低非标类产线切换成本,推动制造业向更为柔性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

在汽车这样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规模大的行业,节卡机器人与丰田系产业链等全球汽车巨头建立合作,打造标杆项目,用柔性生产方式渗透到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各个环节,高效执行三销轴研磨、内星轮研磨、小件生加工等零件上下料、锁螺丝、检测、涂胶、装配等工作,进一步解放工人双手,开辟自动化生产新维度。

在3C电子、金属加工等工业领域,劳动力需求较大,作业环境不佳,面临招工难和人力成本逐年升高的困境,企业迫切需要“机器换人”。节卡机器人可高效替代人工作业,平均1台机器人可替代2-3人,助力企业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工人在执行重复、繁琐的工作时,可能产生失误,导致良品率不足,手工操作也存在产品一致性不足的问题。节卡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高,24小时工作“不疲劳”,有效保证产品质量。节卡机器人通过柔性自动化解决方案,加速生产力重构。

自动化到数字化

执行与信息融合的智能终端

在社会生活中,手机已成为人的延伸。在生产制造中,可以说协作机器人是工人的延伸。节卡机器人不仅是生产动作的执行者,也是信息融合的智能终端。

在汽车角窗玻璃底涂案例中,节卡机器人和PLC(Modbus  TCP)进行通讯,根据收到的不同传感器信号,判断车窗大小和数量,运行不同的子程序,灵活切换进行底涂作业。

在3C电子行业的SMT贴片工序中,人工取料数字化程度低,很难同步库存,多产线排队取料的拥堵现象时常发生。节卡机器人基于5G网络、AI、大数据等技术,集成AGV+节卡机器人+产线终端接口,完成原料自动配送,并通过自动化系统连接,整合过去碎片化的车间及仓库信息,实现精准的数字化管理。

为进一步通过数字化赋能客户,节卡机器人还推出了OTA智慧服务平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实现人、设备、服务的高效互联。平台通过云监控、云分析、云预测、云报警、云诊断、云提醒的6C服务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机器人健康管理服务。用户可随手掌控机器人运行状态,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撑,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

本次入选“2022上海市重点服务独角兽企业”榜单,充分证明了政府机构对节卡机器人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认可。节卡机器人扎根上海,不断获得突破性成长,屡获殊荣,先后荣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称号,以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及重点“小巨人”企业称号、中国专利优秀奖,入选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面向未来,节卡机器人将顺应时代的发展势能,继续以创新发展为引擎,破浪前行。

创客天花板!世界上最小的协作机器人myCobot震撼升级!

作为全球桌面级小型机械臂的引领者,凭借着小巧灵活,支持二次开发,简单易用等别具一格的多项产品优势特征,成为了机器人领域一颗亮眼的明星,也在机器人领域独树一帜,开拓轻量级桌面机械臂这条与众不同的产品技术路线。

myCobot 280 2023 系列作为大象机器人公司的明星产品,耗时十五个月,终于实现了全新升级!

myCobot 2023 系列是世界最小最轻的六轴协作机器人,体积小巧但功能强大,具备丰富的软硬件交互方式及多样化兼容拓展接口,支持多平台的二次开发,有效帮助用户实现多场景的应用。

回顾过去2年,myCobot 280成为了全球机器人爱好者的入门协作机械臂的首选。

从个人创客到学校科研再到企业工厂,机械臂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不同的用途下该机械臂会具有不同的功能;